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介绍 > 正文

农村养西门塔尔牛技术视频

  我国特定的养牛业生产环境和经济环境决定了西门塔尔牛在中国的利用方式。西门塔尔牛主要分布在远离城郊的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饲养管理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以饲养西门塔尔牛为主的重点种畜场和交通发达地区遵循母牛生产商品奶、公犊育肥或出售的生产规律,在牧区除提供牧民自身的消费用奶或进行简单的加工(生产奶酪或奶油)外,60- 70%的西门塔尔牛主要用于肉牛生产。利用西门塔尔牛较高的产奶量和较好的哺犊能力(与当地黄牛相比),以期获得犊牛的较大出生重和快速的早期生长发育。一般是利用西门塔尔牛对当地黄牛进行级进杂交,或是以西门塔尔牛杂交牛作为母木,与其他肉用品种交配。近几年来,随我国牛奶消费量的大幅度提升,对西门塔尔牛的产奶性能的利用也逐步得到加强,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母牛生产商品奶、公犊育肥或出售的生产体系。

  西门塔尔牛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入我国,而后在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从前苏联、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了乳肉兼用、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1987年又从法国引入蒙贝利亚牛。引入的西门塔尔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于改良我国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50%。我国西门塔尔牛育种群规模3万头,各代杂交牛1200万头。由于中国西门塔尔牛的优良种质及在我国良好的适应性,使其在中国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养牛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1981年由农业部组织成立了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并在1986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牛的品种区域规划中,确定了西门塔尔牛为改良农区、半农半牧区黄牛主要品种。

  虽然中国3次较大规模的进口兼用西门塔尔牛,但总头数不过在800左右,由于群体规模太小,在育种过程中,许多遗传及生物学参数借鉴西德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估计结果,同时采用开放式核心群育种体系进行选育,旨在结合各国西门塔尔牛优良基因和我国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西门塔尔牛育种时,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改良群体规模,在此基础上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高代杂交改良区进行整群鉴定,划定育种核心群5000头,这标志着中国西门塔尔牛在全国范围内育种工作的正式开始;在育种过程中,不断扩大育种群规模,逐渐发展到目前的3万头。

  随西门塔尔牛群规模的扩大和遗传评定技术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应用BLUP法和PD,4对种公牛实施共扼选择,提高了选择准确性。形成了犊牛、母牛、种公牛的系统选择办法(陈幼春,1992)。同时针对育种条件较差地区的泌乳量记录困难问题,采用改进伽玛曲线进行产奶量预测,以提高母牛选择准确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